
专家:中欧已成重要经贸伙伴 务实重构合作新篇章!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中,匈牙利经济学家、前布达佩斯经济与商业大学企业家与商业博士学院院长米克洛什·洛松茨教授发表了题为《中欧与中东欧可持续合作的现状反思:来自匈牙利的视角》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合作正进入一个务实重构的阶段配资官方平台,在绿色转型与技术协作的框架下寻求新的平衡点。

中国与欧盟已成为彼此最重要的经贸伙伴。2024年,中国占欧盟出口的8.3%,进口的21.3%,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达到3050亿美元。但欧盟在服务贸易上对华保持约250亿美元的顺差。中国是欧盟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也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欧盟对华出口主要集中在高端机械设备、电子元件、医药与汽车,而进口则集中于通信设备、数据处理机、电气机械以及新能源相关产品,这些正是支撑欧盟数字化与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
洛松茨教授认为,欧盟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已经成为结构性现实。在绿色科技领域,约55%的相关产品来自中国。增强合作更符合现实,也契合气候目标。从宏观经济角度看,2025-2026年欧盟经济预计将温和回升,德国复苏迹象初显;与此同时,中国对欧出口也会继续增加。但更深层的挑战来自结构性因素——中国在绿色能源与数字产业方面的产能丰富,与欧盟对这些领域的高度依赖,形成了“彼此需要、相互制衡”的复杂关系。
因此,中欧在多个领域仍拥有共同利益与合作空间。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脱碳、清洁能源技术、公共卫生及多边贸易体系改革等方面,双方目标趋同。2025年7月举行的中欧峰会联合声明中,双方已承诺加强在能源转型、甲烷减排、碳市场建设与绿色制造方面的合作。此外,人工智能治理、量子计算、半导体与网络安全等新兴领域也有望成为中欧下一阶段协作的关键节点。中欧在技术伦理与监管方面面临相似挑战,若能在AI风险防控、算法透明与数据标准方面建立协调机制,将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范例。
以匈牙利为例,中东欧国家在中欧合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24年,中东欧11个欧盟成员国仅占中国出口的2.7%、进口的1.1%,但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规模却不断扩大,增速明显。2024年,匈牙利吸引了31%的中国在欧盟直接投资,成为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等企业的重要欧洲基地。这些项目不仅推动了匈牙利的工业升级,也为欧洲绿色转型注入了新动力。连续两年成为中国在欧盟投资的首选目的地后,这些项目不仅助力匈牙利实现工业升级,还使该国在欧洲绿色转型中扮演了“桥梁”角色。通过吸引中国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匈牙利试图构建产业协同,创造就业并增强出口竞争力。
洛松茨教授呼吁,中匈双方应通过建设联合研发中心、推进供应链本地化与改进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的合作模式,而非简单的资本流入与产能转移。在全球地缘经济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中欧关系正站在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短期内,周期性波动与政策分歧难以避免;但从长期看,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将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没有任何经济体可以独行。中国与欧洲需要在竞争中合作配资官方平台,以绿色发展为核心议题,深化在气候治理、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监管及多边体系重建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形成一个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全球经济秩序。
世诚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